1 證券研究報告 作者: 行業評級: 行業報告| 汽車零部件 強于大市 2022年03月12日 分析師于特SAC執業證書編號:S1110521050003 智能汽車行業深度系列1:智能駕駛Tier1國產替代,長風破浪 行業專題研究 上次評級:強于大市 投資摘要 2 觀點: 智能駕駛行業擁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智能駕駛輔助系統(ADAS)能夠在復雜的交通環境及車輛操控過 程中為駕駛員提供輔助,并在未來最終實現無人駕駛,能夠有效的降低事故發生率。
2021年,我國前裝ADAS標配新車上 險量為807.89萬輛,滲透率30.78%,同比增29.51%,我們認為智能駕駛系統的前裝滲透率將會持續提高,是行業未來 確定性的發展趨勢,值得產業鏈內廠商大力投入。
隨著前裝L1級智能駕駛向L3級升級,單車價值量有望從千元提升至萬元 級別,我們測算我國L1-L3級智能駕駛2021年行業規模約為302億元,但到2025年可達約862億元,行業CAGR為30%, 將會保持高速發展。
智能駕駛涵蓋多學科內容,包括感知、規劃、決策、執行等環節,具有較高的技術難度,高階智能駕駛技術有望推動商業 模式變革:智能駕駛技術方面感知方面涉及到AI算法、高算力芯片、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以及高分辨率高動態攝像頭, 規劃決策端涉及到域控制器、控制算法等,執行端涉及到線控制動、線控轉向,從低階到高階的智能駕駛傳感器配置量、 域控制器的性能都需要提升,軟件算法方面更是重中之重,當前不論是造車新勢力還是傳統車廠都在對智能駕駛進行高強 度投入。
我們認為高階智能駕駛技術自帶運營屬性,落地場景包括:港口、物流園區、礦區、機場、干線物流、末端物流、 Robotaxi等,從低速到高速、從載貨到載人、從封閉園區到開放道路,未來有望大規模應用,從而減少人力成本、提高運 營效率及安全性。
我們認為車廠及智能駕駛供應商對智能駕駛技術都在大力投入的原因也在于高階智能駕駛技術有望推動 其商業模式變革,幫助其切入訂閱收費或終端運營領域,開拓新的盈利模式,實現向科技企業轉型的目的。
天風汽車團隊 投資摘要 3 觀點: L2級及以下智能駕駛是相對標準化方案,會以供應商為主,L2+級高階智能駕駛頭部車廠有自研趨勢,但仍將有較多的 Tier 1供應商:在向智能汽車升級的行業大變局下,智能駕駛是車廠技術研發的核心點。
隨著硬件平臺化,軟件標準API接 口等的支持下,智能駕駛技術軟硬分離的趨勢顯現。
我們認為L2級及以下的智能駕駛方案相對標準,車廠對成本要求較高, 未來供應商或為供應主力。
而L2+級方案,由于其工作范圍(ODD)更寬,更為復雜,并且是車廠未來向L3&L4等高階智 能駕駛升級的基石,其核心算法頭部車廠有自研趨勢。
但我們認為L2+級智能駕駛供應仍將有較多掌握核心技術的Tier 1存 在,一旦產品標準化,在成本及交付周期的壓力下第三方供應不可避免。
目前海外巨頭占據較高的市場份額,但我國廠商高速成長:當前ADAS標準配置主要集中在合資車企車型上,與合資廠商 深度合作,2020年我國前視ADAS系統供應商海外零部件巨頭占據90%以上的市場份額。
但我國廠商近年來能力有了極大 的提升,系統集成商包括:經緯恒潤、德賽西威、伯特利、毫末智行、宏景智駕、MINIEYE、縱目科技、知行科技、福瑞 泰克、智駕科技、極目科技等,能夠看到國內公司業務發展進展較快,獲取了較多的項目。
我們認為在自主品牌崛起的大 趨勢下,我國廠商有望憑借性價比及服務優勢擴大市場份額,未來有望進一步擴展海外市場。
【投資建議】我們看好智能駕駛行業的長期發展,認為對其投資應關注廠商的系統供應能力,數據獲取及算法迭代能力, 建議關注系統集成供應商如:經緯恒潤、伯特利、德賽西威,以及一級市場公司毫末智行、宏景智駕、MINIEYE、縱目科 技等。
風險提示:汽車行業景氣度下行風險、智能駕駛滲透率提升不及預期、智能駕駛行業競爭加劇、缺芯影響汽車產量,供給受 限、技術與產品迭代風險。
天風汽車團隊 目錄 智能駕駛是汽車行業發展的趨勢1、 智能駕駛帶動前裝千億市場,有望撬動商業模式變革2、 外資占據市場主要份額,我國企業擁有較大發展潛力3、 4 投資建議及重點標的公司5、 高階智能駕駛開始落地,軟件算法能力成為“勝負手”4、 智能駕駛是汽車行業發展的趨勢 1 5 6天風汽車團隊 1.1智能駕駛是行業的發展趨勢 我們認為: 智能駕駛輔助系統(ADAS)能夠在復雜的交通環境及車輛操控過程中為駕駛員提供輔助和補充,是現代汽車 主動安全重要的技術之一。
此外智能駕駛汽車在遇到事故時,能在短時間內做出最準確的反應,可以有效的降低事故發生率。
目前主流汽車廠商都已經導入了L2級的輔助駕駛產品,未來L1/L2級輔助駕駛的滲透率將有望持續提高。
資料來源:SAE、天風證券研究所 SAE等級等級名稱定義駕駛操作環境監測接管應用場景 L0人工駕駛 駕駛員全權人工操控駕駛,行駛過程中可以 得到警告和保護系統的輔助 駕駛員駕駛員駕駛員無 L1輔助駕駛 對方向盤和加減速中的一項操作提供輔助駕 駛,其他駕駛動作均由駕駛員操作 駕駛員+系統駕駛員駕駛員 限定場景 L2部分自動駕駛 對方向盤和加減速中的多項操作提供輔助駕 駛,其他駕駛動作均由駕駛員操作 系統駕駛員駕駛員 L3 有條件自動駕駛 無人駕駛系統完成絕大部分駕駛操作,駕駛 員根據系統請求提供適當應答 系統系統駕駛員 L4高度自動駕駛 無人駕駛系統完成所有駕駛操作,駕駛員不 一定需要對所有系統請求作出應答,但限定 道路和環境條件 系統系統系統 L5完全自動駕駛 無人駕駛系統完成所有駕駛操作,駕駛員在 可能的情況下接管,不限定道路和環境條件 系統系統系統所有場景 7天風汽車團隊 1.2智能駕駛涵蓋多學科內容,包括感知、規劃、決策、執行等環節 智能駕駛包括多種功能,其產業鏈涵蓋感知、規劃、決策、執行等環節,需要汽車、電子、信息通信、互聯 網、交通管理等多行業的合作與轉型升級,產業鏈龐大且復雜,主要包括: 感知硬件廠商:開發和供應先進的傳感器系統,包括視覺系統、雷達系統(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超聲波 雷達)等; 汽車電子供應商,能夠提供底層執行器件或提供智能駕駛技術研發和集成供應的企業,如轉向(EPS)、制 動及域控制器等功能產品的廠商; 芯片及軟件算法廠商:提供智能駕駛芯片及相關視覺感知及決策算法的公司。
資料來源:半導體產業縱橫公眾號、各公司官網、天風證券研究所 智能駕駛典型功能 8天風汽車團隊 1.3智能駕駛根據不同的等級,配置和單車價值量有較大的差別 根據安波福數據,隨著智能駕駛系統的不斷升級,單車價值量也不斷提升: L0及L1級別的智能駕駛系統,功能相對基礎,可帶來275-325美元的單車價值量提升; L2級智能駕駛系統由多個傳感器、控制器及功能組合而成,可帶來450-550美元的單車價值提升; L2+級別需要配備更多的傳感器,涉及到高速駕駛輔助,涉及到較為復雜的感知決策規劃,可帶來750- 1200美元的單車價值量提升; 而L3級智能駕駛可以實現駕駛員在特定條件下的完全脫離,目前看一般會配置激光雷達,其單車價值量會 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可達4000-5000美元,遠高于L2級。
資料來源:英飛凌、安波福、天風證券研究所 智能駕駛不同等級的傳感器配置智能駕駛不同等級的單車價值量 9天風汽車團隊 1.4基本所有新勢力車廠都在對智能駕駛進行高強度的投入 資料來源:各公司官網、車東西、中國經濟網、電動邦、IT之家、高工智能汽車公眾號、天風證券研究所 新造車勢力對于智能駕駛為盡其所可能的全力投入,其感知及決策規劃控制算法也多為自研。
蔚來小鵬理想零跑 型號ES6 ET7 ET5 P7 P5理想One(2021) C11 智能駕駛 傳感器配置 1個三目前向攝像頭 4個環視攝像頭 5個毫米波雷達 12個超聲波傳感器 11個800萬像素攝 像頭 1個超遠距離高精度 激光雷達 5個毫米波雷達 12個超聲波雷達 2個高精度定位單元 1個車路協同感知 1個增強主駕感知 1個超遠距高精度激光 雷達 7顆800萬像素高清攝 像頭 4顆300萬像素高感光 環視專用攝像頭 1個增強主駕感知 5個毫米波雷達 12個超聲波傳感器 2個高精度定位單元 V2X車路協同 5個高精毫米波 雷達 12個超聲波雷達 4個環視攝像頭 10個高感知攝 像頭 亞米級高精定位 系統 2個激光雷達 5個高精毫米波雷達 12個超聲波傳感器 4個環視攝像頭 9個高感知攝像頭 1組高精度定位單元 1個800萬像素輔助 駕駛前攝像頭 1個前向毫米波雷達 4個角毫米波雷達 12個超聲波傳感器 4個環視攝像頭 1個雙目攝像頭 1個前向毫米波雷達 4個角向毫米波雷達 12個超聲波雷達 4個環視攝像頭 4個盲區攝像頭 1個人臉識別攝像頭 芯片數量1顆4顆4顆1顆1顆2顆2顆 智能駕駛 芯片配置 Mobileye EyeQ4 NVIDIAOrin NVIDIAOrin Nvidia Xavier Nvidia Xavier地平線征程3凌芯01 算力表現2.5Tops 1,016Tops 1,016Tops 30Tops 30Tops ≥10Tops 8.4TOPS 實現功能 可實現L2級自動 駕駛功能; 逐步實現高速、城 區、泊車和加電場 景的全覆蓋,帶來 安全放松的點到點 自動駕駛體驗; 逐步實現高速、城區、 泊車和加電場景的全 覆蓋,帶來安全放松 的點到點自動駕駛體 驗; 具備L4級自動 駕駛能力; 具備L4級自動駕駛 能力; 在L2級輔助駕駛功能 之上,支持NOA導 航輔助駕駛功能; 支持接入12路攝像 頭來實現2.5D的 360°環視,并可 支持自動泊車、 ADAS智能駕駛輔 助域控制 10天風汽車團隊 1.5傳統車廠也不甘落后,也在不斷的推出具備ADAS功能的車型 資料來源:各公司官網、佐思汽研公眾號、車東西、鳳凰網汽車、IT之家、太平洋汽車網、網通社、汽車之心、天風證券研究所 我們認為傳統造車企業其對利潤方面有所關注,因此在智能駕駛方面多為與供應商合作的模式,如比亞迪與 Momenta合作、北汽與華為合作等。
長城比亞迪吉利北汽長安 型號摩卡H6漢極氪001極狐SHi版UNI-T 智能駕駛 傳感器配置 7個毫米波雷達 2個攝像頭(1雙目 +1單目) 3個激光雷達 2個域控制器 5G+V2X車載無線 終端 2個毫米波雷達 12個超聲波雷達 1個ADAS探頭 1個行車記錄儀 4個環視攝像頭 8個超聲波雷達 1個高精毫米波雷達 4個智能駕駛環視 攝像頭 1個智能駕駛高感 知攝像頭 7個800萬像素長距高清 攝像頭 1個250m超長感知毫米 波雷達 12個短距超聲波雷達 4個短距環視高清攝像頭 2個車內監測攝像頭 1個車外監測攝像頭 1個后流媒體攝像頭 3顆激光雷達 6顆毫米波雷達 12顆超聲波雷達 9顆ADS攝像頭 4顆環視攝像頭 5個毫米波雷達 6個攝像頭 12個超聲波雷達 芯片數量- 1顆- 2顆- 1顆 智能駕駛 芯片配置 Mobileye EyeQ4 Mobileye EyeQ4 - Mobileye EyeQ5HMDC810地平線征程2 算力表現2.5Tops 2.5Tops - 48Tops 400+TOPS 4TOPS 實現功能 可實現L2級自動駕 駛; 可實現L2/L2+自動 駕駛; L2級自動駕駛可實現L2級自動駕駛; 最高可滿足L4級別 自動駕駛; 具備L3自動駕駛 能力; 智能駕駛帶動前裝千億市場空間,并有望撬動商業模 式變革 2 11 12天風汽車團隊 2.1前裝智能駕駛行業高速發展,2021年ADAS標配突破800萬套 根據高工智能汽車數據,2021年,我國前裝ADAS標配新車上險量為807.89萬輛,滲透率30.78%,同比增 長29.51%,顯示行業正處在高速發展期。
L2標配新車上險量為395.62萬輛,同比增長77.65%,其中L2+ 標配新車全年上險量為169.45萬輛,我們認為未來L2及L2+的滲透率將有望繼續提升。
當前ADAS標準配置主要集中在合資車企車型上,但長城及吉利汽車的配置量已經進入前十。
我們認為合資 車企車輛平均售價較高,而標準配置ADAS系統需要額外的成本,隨著我國自主供應商的配套能力提升以及 自主品牌銷售單價的增長,未來自主品牌的配載量有望繼續增加。
1VxR方案目前是市場主流配置方案,其2021年全年配置量超過550萬套。
資料來源:高工智能汽車公眾號、天風證券研究所 13天風汽車團隊 2.2 ADAS配置車型有望繼續下探,自主車企開啟規模量產落地 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度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15萬元及以下新車上險量達到 1120.11萬輛,占全部新車比重超50%,同比保持小幅增長。
而在ADAS(L0-L2)部分,這個價格區間的 前裝搭載率僅為19.73%,低于市場平均水平。
L2級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功能,包括ACC、AEB、LKA、TJA、TSR、LDW、IHBC、ELK、ESS等。
我們認為,這個價格區間是自主品牌銷售的主力價格區間,對成本方面有較高的要求,同時L2級及以下智能 駕駛的功能相對“標準化”,我們認為L2級智能駕駛未來仍主要依靠供應商供應,而其高性價比方案將是能 否大規模量產的關鍵。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搭載TJA/HWA功能的廠商我國自主品牌廠商排名顯著提升,展示出了國內廠商對于 功能更全面的智能駕駛投入力度較大,我們認為未來在此市場我廠商有望進入領先位置。
資料來源:高工智能汽車公眾號、天風證券研究所 14天風汽車團隊 2.3前裝智能駕駛滲透率處于快速增長中,到2025市場規模近900億 根據高工智能汽車數據2021年裝機量數據,我們預測到2025年L1/L2級智能駕駛的滲透率快速提升可達約 60%,而L2+/L3級智能駕駛滲透率將穩步提升,到2025年達到約20%,L1-L3級智能駕駛滲透率到2025年 合計可達80%。
除去滲透率提升之外,智能駕駛系統向高階升級還可帶來單車零部件價值量的快速提升,是行業市場規模增 長的又一驅動力,因此雖然L2+/L3級智能駕駛的滲透率相比L1/L2級較低,但兩者總市場規模接近,且都保 持較快速的增長。
我們測算,前裝L1-L3級智能駕駛行業規模有望從2021年的302億元增長至2025年的合計862億元, CAGR可達30%,行業處于高速發展中。
資料來源:高工智能汽車公眾號、佐思汽研公眾號、天風證券研究所 78.02 115.08 140.78 184.14 260.37 345.15 439.24 25.75 75.80 160.98 239.26 298.44 352.44 422.7083.9% 58.1% 40.3% 32.0% 24.8% 23.6%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2019202020212022E 2023E 2024E 2025E 我國智能駕駛市場規模及增速(億元) 前裝L1/L2自動駕駛部件市場規模(億元) 前裝L2+/L3級自動駕駛部件市場規模(億元) 市場增速(%) 390.12 548.00638.44 795.32 1071.04 1352.18 1638.84 25.75 75.80 169.45 265.11 348.09 432.70 546.28 15.1% 21.7% 24.3% 30.0% 40.0% 50.0% 60.0% 1.00% 3.00% 6.46% 10.00% 13.00% 16.00% 20.00% 16.15% 24.69% 30.78% 40.00% 53.00% 66.00% 80.00%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2019202020212022E 2023E 2024E 2025E 我國智能駕駛市場裝機量及滲透率 ADASL1/L2裝車量(萬輛) L2+/L3裝車量(萬輛) 前裝L1/L2 ADAS滲透率前裝L2+/L3級自動駕駛滲透率 ADAS總滲透率 15 天風汽車團隊 2.4高階智能駕駛技術推動商業模式變革,科技企業切入萬億運營市場 特斯拉是硬件預埋+軟件收費模式的開創者:在Autopilot的2.0和3.0版本中,特斯拉延續了“硬件預埋—數 據收集—算法優化—軟件升級收費”的商業模式,軟件收費的模式也逐步獲得了全球消費者的認可,全球 FSD激活率接近30%; 蔚來、理想、小鵬、威馬國內造車新勢力也就智能駕駛大力投入,其中蔚來和小鵬自動駕駛軟件已實現商業化。
資料來源:各公司官網、各公司公眾號、九章智駕公眾號、虎嗅APP公眾號、新出行、中國汽車趨勢網、佐思汽研公眾號、牛車網、 36氪、人民網、大眾生活網、新浪汽車、天風證券研究所 蔚來理想小鵬威馬 產品上市 時間 2018年2019年2020年2018年 代表車型ES8理想ONEP7 EX5 自動駕駛 系統 NIOPilot 導航自動駕駛 NOA Xpilot 3.0 Living Pilot 車載智能 系統 NOMIOS - Xmart OS Living Engine 自動駕駛 軟件費用 NIOPilot精選包 1.5萬元;全配 包3.9萬元 目前免費, 后續存在收費 可能 Xpilot 3.0軟 件升級價格 3.6萬元,支 付車款一次 性購買價格 為2萬元 目前免費, 后續存在收費 可能 OTA技術 累計新增功能 131+,累計優 化功能280+ 自上市后已完 成6次OTA 累計新增功 能134,累 計優化功能 2300+ 平均每3個月 更新一次 特斯拉智能駕駛軟件升級收費情況 2015年推出Autopilot,售價$2500 Enhanced Autopilot Smart Summon Navigate on Autopilot FSDBeta等全新功能 和版本 2020年售價增長至$10000 后續推出按月訂閱模式 16天風汽車團隊 資料來源:經緯恒潤招股書、中國港口網、外貿日報、AI芯天下公眾號、雷鋒網、物流指聞、中國經營網、天風證券研究所 場景場景圖片場景簡介應用現狀車輛類型實現功能 港口場景 港口場景復雜,對自動駕 駛技術要求低,但市場規 模較小 在上海、天津、寧波、深圳 等多地港口已開展自動駕駛 集卡試運營;天津港已布局 超25輛自動駕駛集卡 自動駕駛集卡 自動駕駛集卡行駛在塔吊和 堆場之間,負責運輸集裝箱, 速度為30km/h以下 物流園區 物流園區基建完善,自動 化程度高,內部行駛的車 輛類型較多 菜鳥、蘇寧、德邦均布局物 流園自動駕駛,京東也在籌 備5G物流示范園,全園將引 入自動駕駛技術 自動駕駛重卡 自動駕駛輕型貨車 倉與倉之間貨物運輸,速度 為30km/h以下 礦區場景 自動駕駛主要應用在露天 礦區,該場景基建程度相 對較差,粉塵多,自動駕 駛感知難度高 白云鄂博礦區、鄂爾多斯礦 區等多個礦區展開試運營 自動駕駛礦卡 自動駕駛寬體車 自動駕駛礦卡完成巖石土方 剝離,將煤礦運送到指定位 置,速度為30km/h以下 機場場景 機場場景內車輛類型多, 包括加油車、擺渡車、拖 車、飛機等,對感知和決 策的考驗較大 廣州、???、北京等多地機 場已展開自動駕駛接駁車試 運營 自動駕駛接駁車 在機場行李倉和飛機行李倉 之間,運輸行李及貨物,速 度為30km/h以下 干線物流 干線物流場景機動車與非 機動車隔離,無對向來車, 降低了感知及決策難度 目前國內應用是會鋪設一條 專用的智慧道路,圖森未來、 主線科技已在多地進行商業 試運營 自動駕駛貨車 實現貨物點到點的自動干線 運輸,行駛速度80-120km/h 末端物流 末端物流具有高頻、分散 的特點,目的是解決“最 后一公里”配送難題 目前蘇寧、京東等平臺均推 出了4級無人配送小車,并已 實現試運營 無人配送小車 無人配送大車 小體積配送車主要行駛在人 行道,負責配送食品外賣;大 體積則是用于線下零售配送; 行駛速度為15-25km/h 2.5除去軟件訂閱收費外,智能駕駛科技企業還可以切入運營場景 智能駕駛行業多方共存,我國企業擁有較大發展潛力 3 17 18天風汽車團隊 3.1目前海外巨頭市場份額高,產品以供應商供應為主 2020年,我國前視ADAS系統供應商海外零部件巨頭占據9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中經緯恒潤2020年以 17.8萬輛的裝車量位列第8位,是前十名供應商中唯一的本土企業。
根據公司招股書,我們認為經緯恒潤在 2021年出貨量仍然較大提升。
但在自主品牌中,經緯恒潤以及我國的廠商的市占率大幅增多,我們認為在自主崛起的大趨勢下我國廠商有 望憑借性價比及服務優勢擴大市場份額,未來有望進一步擴展海外市場。
資料來源:經緯恒潤招股書、高工智能汽車公眾號、天風證券研究所 25.70% 19.90% 12.70% 8.20% 7.70% 5.10% 4.30% 3.60% 3.50%2.80% 2020年中國乘用車新車ADAS前視系統格局 日本電裝博世安波??剖肋_松下 維寧爾大陸經緯恒潤采埃孚特斯拉 27.53% 15.40% 14.46% 12.63% 9.91% 4.20% 15.88% 2021年中國前裝ADAS供應商市場份額 博世電裝大陸采埃孚安波福veoneer其它 19 天風汽車團隊 3.2我國廠商近年來高速成長,能夠看到其客戶范圍逐漸擴大 我們認為我國近年來智能駕駛供應商的能力有所提升,以經緯恒潤、德賽西威為代表,能夠看到其業務發展 進展較快,獲取了較多的項目,但目前絕大多數的智能駕駛供應商還處在一級市場。
資料來源:金融界、蓋世汽車智能網聯公眾號、知行科技官網、36氪、新智駕公眾號、攝像頭觀察公眾號、創投智庫公眾號、高 工智能汽車公眾號、各公司年報及招股書、天風證券研究所 公司名稱客戶業務進展 經緯恒潤 一汽集團、中國重汽集團、上汽集團、 吉利、春風動力、嬴徹科技、寶能汽車、 江鈴汽車、江淮汽車、廣汽集團、華人 運通、長城控股 主要采用Mobileye方案,也有TITDA4方案以及黑芝麻方案。
公司產品線齊全,覆 蓋感知層、決策層和執行層全鏈條,ADAS產品成功實現國產替代,達到國際知名廠 商技術水平。
智能駕駛業務高速增長,2019-2021H1收入分別為:1.2億元、4.0億 元和3.47億元,出貨量分別為:10.18萬套、30.75萬套和29.01萬套。
德賽西威 上汽通用、長城汽車、上汽乘用車、蔚 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等 智能駕駛業務銷售額2020年保持100%增長,全自動泊車系統、360度高清環視系統 和駕駛員監測系統等產品已經批量供貨。
自動駕駛域控制器IPU03已經配套小鵬汽車。
基于英偉達Orin芯片的域控制器IPU04已與理想汽車展開戰略合作。
伯特利江鈴汽車、奇瑞汽車等從線控制動切入智能駕駛領域,線控制動系統已經開啟量產,ADAS系統研發順利 宏景智駕 上汽集團、長城汽車、理想汽車、江淮 汽車等 打造了國內首款車規級高算力計算平臺,大算力的控制器;全球首發基于地平線J3芯 片的高等級L2.5控制器;推出了基于高精地圖的點對點NOP導航,是首款燃油車的 應用解決方案。
采取漸進式發展路線,于2021年量產下線近10萬臺L2.5自動駕駛系統。
MINIEYE 一汽集團、上汽集團、吉利汽車、比亞 迪汽車、奇瑞汽車、東風汽車、柳汽、 特斯拉、通用汽車、大眾汽車等 擁有近100個量產項目,客戶包括40多家車企,主力產品與頭部新造車勢力、一汽、 上汽、吉利、比亞迪、奇瑞、東風、柳汽等乘用車和商用車主機廠確定了合作。
2021年,智能駕駛設備出貨量達40萬套 知行科技 海馬汽車、五菱汽車、極氪汽車、吉利 汽車、威馬汽車、長城汽車、東風汽車等 L2的量產定點項目超過12個,L2++量產定點項目超過4個。
還有多個固定區域L4自 動駕駛項目在落地中 縱目科技一汽、長安、北汽、吉利、理想汽車等 已經形成從基礎研發到量產應用的全棧技術和配套供貨能力,產品覆蓋包括 ADS/ADAS(域)控制器、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超聲波等核心傳感器,業務板塊 涵蓋智能駕駛系統、智慧城市產品及服務以及大功率新能源汽車無線充電產品。
20天風汽車團隊 3.3 L2及以下方案供應商主導,但L2+級軟件算法車廠有自研趨勢 對于一些新的傳統部件,我們認為主機廠出于對技術的掌握、對技術選擇的靈活性、對成本更精確的把控以 及更快的研發進度會在初期自研,而后逐漸交由供應商來供應。
但在智能汽車行業大變局下,智能駕駛是車廠技術研發的核心點。
隨著硬件平臺化,在軟件標準API接口等 的支持下,智能駕駛技術軟硬分離的趨勢顯現。
我們認為,L2級及以下的智能駕駛方案相對標準,車廠對成本要求較高,未來供應商或為供應主力。
而L2+ 級智能駕駛算法涉及到車廠未來向高階智能駕駛升級及商業模式的變革,因此車廠有自研趨勢。
在軟件算法 中感知及決策規劃算法最為核心,其中又以視覺感知及多傳感器融合算法在技術上最具有挑戰性,目前國內 廠商在此領域還需要繼續保持研發投入。
資料來源:億歐咨詢、天風證券研究所 智能駕駛軟硬件架構圖 21 天風汽車團隊 3.4頭部自主及新勢力廠商都對智能駕駛自研展開布局 我們認為在新造車勢力在智能駕駛自研方面投入較大,而傳統自主品牌則穩步推進。
資料來源:車云網、買車網、高工智能汽車公眾號、42號車庫公眾號、汽車之心、智閱汽車公眾號、每經網、智駕網、IT之家、 天風證券研究所 公司名稱智能駕駛策略及進展 小鵬汽車 自主研發,實現硬件軟件一體全面和深度整合。
以端到端全閉環自主研發能力提供適應中國路況的自動駕駛解決方 案。
XPILOT 3.5可實現城市NGP,2022年H1將開放首批城市部分道路的城市NGP。
2023年H1實現全場景智能 輔助駕駛上線。
蔚來汽車 采用了四顆來自NVIDIA的Orin芯片,組成超算平臺NIOAdam,總算力高達1016 TOPS,將從感知算法到地圖定 位、從控制策略到底層系統全面自研,建立了NAD全棧自動駕駛技術能力。
理想汽車正向研發設計全面自研、傳感器等硬件先行、多維度的冗余設計。
將采用基于Orin芯片的智能駕駛域控制器。
長城汽車 依托體系內公司毫末智行,智能駕駛方面實現從感知智能到認知智能,車端平臺&云端平臺雙管齊下實現數據。
智 能駕駛計算平臺采用了高通SA8540P + SA9000P的組合,單板算力達到了360T,還可以通過板間級聯方式升 級至1440T。
此外還有地平線以及華為MDC的方案。
比亞迪投資地平線,與Momenta合作成立迪派智行,有意在上海成立智能駕駛研發中心進行智能駕駛方面的研發。
零跑汽車 完整掌握了智能駕駛核心硬件平臺和算法技術,實現了對智能駕駛感知、決策、執行層關鍵技術的自主化全覆蓋。
與大華股份聯手研發首款國產AI智能駕駛芯片“凌芯01”。
小米汽車收購深動科技Deep Motion,AI技術領軍團隊加盟牽頭智能駕駛技術研發。
傳感器及域控算力不斷提升推動高階智能駕駛落地, 軟件能力成為“勝負手” 4 22 23天風汽車團隊 4.智能駕駛滲透率提升的同時,技術也在迭代引領行業變革 我們認為,多傳感器融合疊加智能駕駛算法能力提升,高階智能駕駛落地。
在2022年L2+及L3智能駕駛或將 真正進入大規模量產期。
智能駕駛整體技術近年來保持不斷迭代,就未來趨勢來看,我們認為: 資料來源:天風證券研究所 L2級及以下智能駕駛“標準化”,自主車企預計將開啟規模量產落地 高算力AI芯片推動域控制器能力提升,成為“車載大腦” 轉向數據驅動,人工智能算法助力智能駕駛技術循環迭代 域控算力提升的趨勢下,高分辨率攝像頭配置率預計將提升,攝像頭數量預計將增多 激光雷達開啟前裝量產,未來價格有望繼續下探 毫米波雷達配置量或將繼續增加,4D毫米波雷達研發進展明顯,有望進一步量產落地 智能駕駛與智能座艙需要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智能駕駛應用體驗 安全冗余或將促使轉向、制動、數據傳輸、電源等部件的可靠性要求不斷提升 24 天風汽車團隊 4.1高算力AI芯片不斷量產,國產廠商逐漸追趕 各家廠商都制定了較為明確的高算力自動駕駛AI芯片的技術路線圖,未來將會不斷的進入量產狀態。
芯片的 AI算力將能夠得到極大的提升。
以華為、地平線、零跑為代表的國內廠商不斷的推出車規級AI計算芯片產品,在芯片算力、能效比方面逐漸 比肩進口芯片。
在當前市場,Mobileye芯片已經實現1億顆的EyeQ芯片出貨,2021年其出貨達2810萬個,市場占有率遠高 于其它產商。
我們認為Mobileye芯片及算法軟硬一體化的設計能夠提供給車廠及一級供應商以更優性價比的 解決方案,未來大概率仍會保持較高的市場份額。
資料來源:Mobileye CES 2022、汽車之心公眾號、各公司官網及公眾號、科創板日報、電子工程世界、車東西、愛卡汽車網、新 浪汽車、IT之家、界面新聞、車云網、汽車之家、天風證券研究所 廠商特斯拉德州儀器Mobileye Nvidia地平線零跑華為 芯片名稱 特斯拉 FSD TITDA4 Mobileye EyeQ3 Mobileye EyeQ4 Mobileye EyeQ5 Mobileye EyeQ6H Nvidia Xavier Nvidia Orin 地平線征程 2 地平線征 程3 地平線征 程5 零跑凌芯01 華為 MDC810 核心數據 14nm, 72Tops ,72w 16nm, 8Tops, 5~20W 40nm, 0.256Top s,2.5W 28nm, 2.5Tops ,3W 7nm, 24Tops, 10W 7nm, ≈50Tops 12nm, 30Tops, 30W 7nm, 254Tops 28nm, 4Tops, 2W 16nm, ≥5Tops ,2.5W 128Tops ,30W 28nm, 4.2Tops, 4W 400+Top s 發布時間2019202020142018202020222017201920192020202120202021 25天風汽車團隊 4.1高算力AI芯片推動域控制器能力提升,算力利用率也為關鍵指標 我們認為: 隨著智能駕駛技術的逐步推進,AI算力更大的芯片逐漸發布,大算力芯片逐漸裝車,英偉達Orin單顆芯片算 力可達254Tops,但芯片AI算力提升的同時還要關注芯片AI算力利用率,以及芯片的功耗,這對芯片廠商的 軟硬件協同優化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
芯片利用率對域控制器實際可用的算力有較大的影響,會對芯片成本有一定的影響,例如: 特斯拉在Hardware 3.0中,采用其自研AI芯片FSDChip替代了Hardware 2.5中的Nvidia Drive PX2,算力從24 TOPS提升到了72 TOPS,但運行同樣模型的效率卻提升了21倍。
具體而言, Hardware 2.0時每秒只能處理110幀圖像,而現在則高達2300幀。
芯片的功耗則對域控制器的散熱設計有較大的影響,若功耗較大則需要額外的水冷設計,同時也對電源的 供應保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增加了成本。
資料來源:九章智駕公眾號、地平線公眾號、天風證券研究所 英偉達PX2與特斯拉FSD性能對比不同模型下芯片算力的有效利用率 26天風汽車團隊 4.2轉向數據驅動,人工智能數據系統助力智能駕駛技術循環迭代 人工智能從上世紀60年代誕生至今,經歷了基于規則、人工設計特征、淺層學習、深度學習等范式的演進, 深度學習的優勢在于盡可能地利用了大數據、大模型和大計算。
目前,深度學習被廣泛應用在自動駕駛領域。
現實世界非常復雜,較難模擬全場景,因此需要將AI建立在真實物理世界之中,采集數據,并持續迭代演進, 打造數據閉環。
目前能夠看到地平線、毫末智行、宏景智駕等公司已經建立起數據系統助力算法迭代演進。
資料來源:毫末智行AI day、量子位微信公眾號、天風證券研究所 車輛量產時間企業車型激光雷達供應商激光雷達數量方案配置 2022Q1交付蔚來ET7 Innovusion 1顆 11個800萬像素的高清攝像頭(4個前向,3個后 向,4個環視),1個超遠距高精度激光雷達,5 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傳感器,兩個高精度 定位單元 2022年10月小鵬P5 Livox 2顆 13個高清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 傳感器、2個車規級激光雷達共32個傳感器及1組 高精度定位單元(GNSS+IMU) 2022Q2交付智己L7 NA 2顆 12個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 5GV2X車端技術,兼容激光雷達軟硬件架構冗 余方案 2022威馬M7速騰聚創3顆 7個800萬像素高清攝像頭,4個環視攝像頭、12 個超聲波雷達、5個毫米波雷達、以及1個定位模塊 2022哪吒哪吒S華為3顆 3個華為96線中長距混合固態激光雷達、5個毫米 波雷達、13個攝像頭、12個超聲波雷達 27 天風汽車團隊 4.3激光雷達開始量產,新勢力眾多車型開始配套 新勢力造車企業配置激光雷達的車型基本都在2022年開啟交付。
資料來源:汽車之家、IT之家、小鵬汽車公眾號、電動邦、網通社、汽車之心、環球網汽車、雷鋒網、九章智駕公眾號、天風證券 研究所 車輛量產時間企業車型激光雷達供應商激光雷達數量方案配置 2022H2交付上汽飛凡R7 Luminar 1顆 1個激光雷達、2個4D成像毫米波雷達、6個傳統 3D毫米波雷達、7個ADS攝像頭、4個環視攝像 頭、12個超聲波雷達 2022H1交付長城摩卡IBEO 3顆 7個毫米波雷達、2個攝像頭(1雙目+1單目)、 3個全固態激光雷達、2個域控制器、5G+V2X車 載無線終端 2022年7月底 交付 長城沙龍機甲龍華為4顆 4個激光雷達、5個毫米波雷達、7個ADS攝像頭、 4個環視攝像頭、12個超聲波雷達 2022年1月埃安 AIONLX PLUS 速騰聚創3顆 3顆激光雷達,6顆毫米波雷達、12顆超聲波雷達、 8支高清攝像頭、4支環視攝像頭以及2個獨立高 精定位模塊 2021極狐 阿爾法S 華為HI版 華為3顆 3顆激光雷達、6顆毫米波雷達、12顆超聲波雷達、 9顆ADS攝像頭、4顆環視攝像頭 28天風汽車團隊 4.3傳統車企在激光雷達的配置方面并不落后 傳統車企旗艦車型配置激光類的數量平均來看反而較新勢力還要多,展示出傳統車企對智能駕駛的投入決心。
資料來源:汽車之家、九章智駕公眾號、網通社、佐思汽研公眾號、證券時報網、IT之家、皆電、天風證券研究所 投資邏輯 5 29 感知硬件決策及軟件算法執行 激光雷達 高精 地圖 攝像頭 毫米波雷達 IMU 慣導 域控制器及功能集成 芯片 線控制動 線控轉向 知行科技 軟件算法 天瞳威視 仙途智能 5.1我國智能駕駛產業鏈近年來發展迅速,涌現出大批自主廠商 目前智能駕駛產業鏈公司多集中在一級市場,我國企業已經實現多數部件的國產化,我們認為隨著這些公司 的成長,未來其中的龍頭公司則有望登錄二級市場。
資料來源:各公司官網、各公司公眾號、天風證券研究所 31天風汽車團隊 5.2智能駕駛投資應關注系統供應能力,硬件有望成為“業務入口” 我們認為: 性價比高的智能駕駛方案市場接受度會比較高,在向A級車滲透的過程中尤其要關注方案的成本。
就智能駕駛廠商來講,要著重關注其系統化產品的供應能力。
這其中不單單包括:域控制器、攝像頭、毫米 波雷達、激光雷達、超聲波傳感器、慣導IMU等硬件,還包括涉及到智能駕駛的軟件算法開發能力。
維持未來硬件的競爭力需要保證產品的出貨量以及生產質量控制,但更關鍵是在于軟硬件一體化協同開發, 使得子系統最優化。
主力整車廠未來大概率會對L2+級及以上軟件算法進行自研,但對于硬件供應商的需求 還會保持,而優質的硬件能力有望成為與客戶合作的“入口”。
只有供應商對各個產品子系統有了解,或擁有供應能力才能夠滿足車廠系統集成的要求,進而獲取更大的業 務份額。
資料來源:天風證券研究所 部件我們認為的變化趨勢 智能駕駛芯片 達到較高制程及算力后更會關注于芯片的效率(功耗&算力利用率etc),軟硬件一體化協同 配合能力較為重要,成本或將是重要的考量點 攝像頭配置量預計將增多,從200M像素提升至800萬像素,適應更多惡劣環境,成本要求高 毫米波雷達 角雷達配置量預計將增多,4D毫米波雷達未來有望開啟大規模量產,價格或將進一步下降。
對廠商的軟件感知算法能力進一步要求提升。
激光雷達單車配置量預計將增加,固態、半固態激光雷達有望開始量產,車規要求,成本要求高。
域控制器對處理能力、算力要求,安全冗余度要求預計將提升,單車的價值量預計將保持提升 慣導IMU定位精度預計將提升,對廠商的軟件算法標定能力要求較高,備份冗余要求增加。
32天風汽車團隊 5.3數據獲取及算法迭代能力與智能駕駛落地成本及落地速度強相關 我們認為: 涉及到軟件算法,要重點關注廠商的數據獲取能力以及AI算法迭代能力: 數據獲取能力與廠商對于場景的掌控力息息相關,在乘用車領域,與整車廠的綁定較為緊密的廠商更有可能 保證數據的來源。
與數據獲取能力相關的還包括:系統硬件的大規模布置能力、數據的預處理及采集能力。
算法迭代能力主要重關注感知及行車決策規劃算法的迭代能力,其核心在于數據獲取后的處理、算法優化更 新迭代,其中完善的底層數據架構及仿真驗證又對研發團隊的能力提出了超高的要求。
資料來源:毫末智行AIDay、天風證券研究所 重點公司 6 33 34天風汽車團隊 6.1經緯恒潤,布局全面的汽車電子綜合廠商,業務高速發展 公司是綜合型的電子系統科技服務商,主營業務圍繞電子系統展開專注于為汽車、高端裝備、無人運輸等領 域的客戶提供電子產品、研發服務及解決方案和高級別智能駕駛整體解決方案。
公司汽車電子產品提供前裝電子配套產品,長期供應國內外知名整車制造商和一級供應商,按產品類型分類 包括智能駕駛電子產品、智能網聯電子產品、車身和舒適域電子產品、底盤控制電子產品、新能源和動力系 統電子產品。
我們認為公司是國內稀缺的布局全面的系統級汽車電子供應商,產品品類豐富,在手項目充裕,在多個產品 品類方面都會有較強的增長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車身電子產品品類全面,在向車身域控制器集成的趨 勢下具有較多的技術積累,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未來有望獲取一定的市場份額。
資料來源:經緯恒潤公司官網、經緯恒潤招股書、天風證券研究所 153,870.38 184,504.88 247,875.21 137,778.51 2,077.54 -5,966.75 7,369.382,734.11 39.30 34.42 32.75 30.95 1.35 -3.23 2.971.98 -10.00 -5.00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0.00 0.00 50,000.00 100,000.00 150,000.00 200,000.00 250,000.00 300,000.00 2018-12-312019-12-312020-12-312021-06-30 營業總收入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銷售毛利率(%)銷售凈利率(%) 經緯恒潤收入利潤(萬元)及毛利率情況經緯恒潤產品品類 35天風汽車團隊 6.1不止Mobileye方案,經緯恒潤智能駕駛業務高速增長 公司智能駕駛產品線齊全,覆蓋感知層、決策層和執行層全鏈條,包括先進輔助駕駛系統(ADAS)、智能 駕駛域控制器(ADCU)、車載高性能計算平臺(HPC)、毫米波雷達(RADAR)、車載攝像頭(CAM)、 高精定位模塊(LMU)、駕駛員監控系統(DMS)和自動泊車輔助系統控制器(APA)等。
公司ADAS產品成功實現國產替代,達到國際知名廠商技術水平,其采用的芯片方案不單使用Mobileye,還 有TITDA4等廠商,并和黑芝麻等廠商展開戰略合作。
公司智能駕駛業務高速增長,2019-2021H1收入分 別為:1.2億元、4.0億元和3.47億元,出貨量分別為:10.18萬套、30.75萬套和29.01萬套。
主要客戶包括: 一汽、重汽、上汽、吉利、春風動力、嬴徹、寶能汽車、江鈴、江淮、廣汽、華人運通、長城等。
同時公司也就高等級智能駕駛進行不斷的研發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截止2021年12月31日,在唐山港、日 照港兩個港口共投放二十余臺智能駕駛港口車開展運營。
我們認為公司量產智能駕駛可以積累結構化數據及 量產工程經驗,而高等級智能駕駛可以積累場景數據并就前沿技術進行研發儲備反哺量產,公司在智能駕駛 領域有望保持領先優勢。
資料來源:經緯恒潤招股書、天風證券研究所 經緯恒潤智能駕駛產品品類港口自動駕駛專用AI感知算法示意效果圖 注:粗體產品為經緯恒潤產品,其余產品暫未生產;風險提示:公司汽車電子業務增速不及預期 36天風汽車團隊 6.2伯特利,由線控制動系統切入,逐漸成為智能駕駛系統級供應商 公司主營業務為汽車制動系統和汽車智能駕駛相關產品,主要產品分機械制動產品和智能電控產品兩大類: 前者主要包括盤式制動器、輕量化制動零部件、真空助力器及主缸; 后者主要包括電子駐車制動系統EPB、制動防抱死系統ABS、電子穩定控制系統ESC、線控制動系統 WCBS以及電動尾門開閉系統ELGS以及基于前視攝像系統的ADAS系統集成。
公司2020年底已完成年產30萬套線控制動系統產能建設,目前已經有多個項目投產。
此外ADAS系統研發工 作進展順利,根據公司2021半年報,已經獲得4家主機廠定點,首款產品將于2022年上半年量產。
我們認為,智能駕駛系統需要調用制動系統對車輛行進進行控制,這其中涉及到軟件接口匹配,公司的線控 制動產品和輔助駕駛ADAS產品在獲取訂單時能夠協同配合,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未來有望實現較大發 展,會是公司收入增長的貢獻點。
資料來源:wind、公司年報、汽車專家咨詢委公眾號、證券時報網、天風證券研究所 伯特利收入利潤(萬元)及利潤率情況 241,918.69 260,248.81 315,661.13 304,189.21 232,836.32 27,700.3323,728.15 40,150.8146,145.6336,863.84 23.28 24.59 25.9326.4325.22 13.36 11.59 14.44 16.1916.82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0.00 50,000.00 100,000.00 150,000.00 200,000.00 250,000.00 300,000.00 350,000.00 2017-12-312018-12-312019-12-312020-12-312021-09-30 營業總收入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銷售毛利率(%)銷售凈利率(%) 伯特利產品:從機械制動到線控制動,擴展至ADAS系統 風險提示:公司線控制動系統、ADAS系統業務發展不及預期。
37天風汽車團隊 6.3德賽西威,智能座艙拓展至智能駕駛,業務進展顯著 公司產品布局全面,聚焦于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和網聯服務三大業務群,提供智能高效的整體出行方案,以 智能汽車為中心點,參與構建未來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大生態圈。
公司全自動泊車、360度高清環視等ADAS產品持續獲得國內主流車企的新項目訂單,融合高低速場景的自 動駕駛輔助系統已獲得項目定點,可實現L4級別功能的高級自動駕駛域控制器產品IPU04已獲多個項目定點。
公司智能駕駛產品主要客戶為:理想汽車、小鵬汽車、蔚來汽車、一汽紅旗、吉利汽車、奇瑞汽車、廣汽乘 用車等;智能座艙域控制器、大屏化座艙產品、數字化儀表等座艙產品客戶包括:一汽豐田、長城汽車、吉 利汽車、廣汽乘用車、奇瑞汽車、比亞迪等; 我們認為,德賽西威在智能汽車轉型時代擁有一定的先發優勢,并且也在公司發展過程中不斷鞏固,目前智 能駕駛業務進展顯著,開發了多款平臺型域控制器,擁有系統方案供應能力,是較為稀缺的優質投資標的。
資料來源:Wind、德賽西威公司年報、天風證券研究所 德賽西威收入利潤(萬元)及利潤率情況 601,030.08 540,874.01533,724.25 679,906.13 630,287.20 61,644.5041,612.1329,214.6951,814.9949,135.27 25.78 23.99 22.7523.39 24.52 10.25 7.69 5.47 7.627.77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0.00 100,000.00 200,000.00 300,000.00 400,000.00 500,000.00 600,000.00 700,000.00 800,000.00 20172018201920202021.1-9 營業總收入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銷售毛利率(%)銷售凈利率(%) 風險提示:公司智能駕駛業務發展不及預期、公司估值波動。
38天風汽車團隊 6.4毫末智行,長城汽車體外的智能駕駛科技公司,研發量產進展顯著 毫末智行是一家致力于無人駕駛,提供智能物流解決方案的人工智能技術公司。
2019年由長城汽車智能駕 駛系統開發部獨立而來。
數據智能是毫末智行的核心能力,毫末智行已布局乘用車自動駕駛系統與解決方案、 低速無人車生態系統與解決方案、自動駕駛相關產品研發與定制服務三大主要業務,依靠數據加速無人駕駛 落地。
目前公司已經有5款車型量產,NOH產品已經落地,擁有單板360Tops算力的小魔盒3.0平臺,公司預計未 來三年產品出貨有望達到100萬套。
資料來源:毫末智行官網、毫末智行AIDay、天風證券研究所 39天風汽車團隊 6.4毫末智行是已經構建起大數據閉環及強大基礎架構的廠商 2021年12月,毫末智行推出號稱「中國首個數據智能體系」的產品—MANA(雪湖)。
這一體系由 TARS(數據原型系統)、LUCAS(數據泛化系統)、VENUS(數據可視化平臺)、BASE(底層系統) 四個子系統組成,形成完整運轉的自動駕駛數據智能體系,進而實現感知、認知、標注、仿真、計算五大能 力提升。
我們認為,毫末智行兼具汽車企業與科技公司的雙重屬性,MANA體系能夠幫助毫末智行在數據收集、處理、 標注和AI訓練方面展現成本優勢和高迭代速度,是公司未來智能駕駛研發的根基,使公司研發系統化、結構 化,在未來的競爭中具有領先優勢。
資料來源:毫末智行AIDay、天風證券研究所 BASE層,主要包含了一些數據的獲 取,數據的存儲,基礎的運算服務; TARS層,是算法原型層,包含感知 認知的原型算法,也包含了車端建圖 和車端仿真的原型算法; LUCAS數據泛化系統,包含感知、 認知、大規模的數據訓練、高性能的 端上的計算,還有驗證,實現現實的 風霜雨雪黑天和白夜感知識別 VENUS數據可視化平臺系統,是運 行中個別case和問題的分析和解決 平臺 風險提示:公司智能駕駛業務量產進度不及預期。
40天風汽車團隊 6.5宏景智駕,以量產數據驅動高階智能駕駛落地的系統級供應商 宏景智駕成立于2018年,以自主研發的完整系統解決方案為核心,包括車規級自動駕駛計算平臺、全棧軟 件算法和多傳感器系統集成能力,提供定制化的L1-L4級別高性能智能駕駛產品。
已經在包括SUV、轎車、 重卡、礦卡、公交等在內的多款乘用車和商用車中成功商業化落地,客戶包括:上汽集團、長城汽車、理想 汽車、江淮汽車等。
截止2021年11月,宏景智駕已實現L2/L2.5智能駕駛ADAS系統HyperPilot Base/2.5的大規模前裝量產, 同時依托全棧自研的L3/L4高等級自動駕駛技術HyperPilot 3.0/FSD,打造了L3+智能駕駛重卡 HyperTruck ONE,已與數家頭部干線運營平臺開啟商業化試運營并即將量產落地。
我們認為宏景可利用大規模量產車輛和運營服務進行數據采集,以數據驅動為核心優化算法,不斷迭代升級。
資料來源:億歐咨詢、天風證券研究所 某頭部造車新勢力旗艦車型全球首發地平線征程3芯片的高階智能駕駛解決方案, 于2021年5月正式量產。
為某主流自主品牌在乘用車和商用車上提供全棧自研的L2/L2.5智能駕駛解決方案, 支持LKA、ACC、AEB、APA等多種功能,于2021年11月正式量產。
某頭部自主品牌主機廠旗艦乘用車型,L2.5的智能駕駛系統解決方案,包括硬件 域控制器和關鍵軟件算法功能,預計2022年中量產。
軟硬件全棧自研的L3級別干線物流重卡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預計于2022年中量產。
某頭部汽車品牌的乘用車智能駕駛系統平臺提供軟硬件系統解決方案,預計2022 年下半年量產。
風險提示:公司為一級市場公司,智能駕駛業務拓展進度不及預期。
41天風汽車團隊 6.6 MINIEYE,自主研發的視覺感知系統,打造標準化自動駕駛平臺 MINIEYE(深圳佑駕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領先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研發商,專注于感知、規控、定位 等核心技術的研發與產品化,產品矩陣包括:L0-L2級ADAS產品iSafety、L2+和L2++級智能領航輔助產 品iPilot,以及智能座艙的感知與交互產品iCabin。
MINIEYE的前裝量產客戶包括一汽、吉利、上汽、比亞迪、江淮、江西五十鈴、東風、柳汽、濰柴、重汽、 陜汽、江鈴以及多家造車新勢力等40余家汽車主機廠,量產項目近百個。
2021年,MINIEYE發布了與華為 聯合研發的L2++級別智能駕駛方案,已獲得兩家主機廠定點。
智能駕駛產品全年出貨量超過40萬套。
MINIEYE自主研發的視覺感知系統,通過對實際路況的分析,能對車輛、行人、車道、信號燈以及交通標 志等道路目標和可行駛區域進行精確的檢測。
資料來源:MINIEYE微信公眾號、MINIEYE官網、高工智能汽車公眾號、天風證券研究所 MINIEYE基于華為MDC 610打造的7V5R2L方案MINIEYE自主研發的視覺感知系統 風險提示:公司為一級市場公司,智能駕駛業務拓展進度不及預期。
42天風汽車團隊 6.7縱目科技,由智能泊車入局,打造泊車智能駕駛一體化平臺 縱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總部位于上海張江國際科創中心,在上海、北京、廈門、深圳、重慶以及德國斯圖 加特都設有研發中心,生產制造中心位于廈門、湖州。
公司產品包括ADS/ADAS(域)控制器、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超聲波等核心傳感器,以及核心感知、定位、 地圖等算法產品和云服務類產品,業務板塊涵蓋智能駕駛系統、智慧城市產品和服務,以及大功率新能源汽 車無線充電產品。
我們認為公司已經對行泊車全產業鏈進行了布局。
我們認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新能源車無線充電系統通過電磁耦合諧振把電能從地端傳輸到車端,比傳統 有線充電產品更加智能,通過和智能駕駛技術的有機融合可充分體現優勢,APA/AVP實現自動定位對準實現 電能補給自動化。
資料來源:縱目科技官網、天風證券研究所 縱目科技泊車技術方案縱目科技無線充電系統 風險提示:公司為一級市場公司,智能駕駛業務拓展進度不及預期。
風險提示 43 汽車行業景氣度下行風險:汽車行業景氣度下行或導致國內車企銷量增長不及預期。
智能駕駛滲透率提升不及預期:因消費者需求變化導致智能汽車滲透率提升不及預期。
智能駕駛行業競爭加?。盒袠I競爭加劇或導致盈利能力下降,獲取訂單不及預期。
缺芯影響汽車產量,供給受限:缺芯不能及時緩解,導致產線停產或產量不及預期,進而影響銷售收入。
技術與產品迭代風險:智能駕駛產品及服務具有涉及技術面廣、技術更新迭代速度快的特點,要求公司保持 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并持續進行研發投入,才能夠保持市場競爭力。
天風汽車團隊 44 股票投資評級 自報告日后的6個月內,相對同期滬 深300指數的漲跌幅 行業投資評級 自報告日后的6個月內,相對同期滬 深300指數的漲跌幅 買入預期股價相對收益20%以上 增持預期股價相對收益10%-20% 持有預期股價相對收益-10%-10% 賣出預期股價相對收益-10%以下 強于大市預期行業指數漲幅5%以上 中性預期行業指數漲幅-5%-5% 弱于大市預期行業指數漲幅-5%以下 投資評級聲明 類別說明評級體系 分析師聲明 本報告署名分析師在此聲明:我們具有中國證券業協會授予的證券投資咨詢執業資格或相當的專業勝任能力,本報告所表述的所有觀點均準確地反映了我們對標的證 券和發行人的個人看法。
我們所得報酬的任何部分不曾與,不與,也將不會與本報告中的具體投資建議或觀點有直接或間接聯系。
一般聲明 除非另有規定,本報告中的所有材料版權均屬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已獲中國證監會許可的證券投資咨詢業務資格)及其附屬機構(以下統稱“天風證券”)。
未 經天風證券事先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發送或者復制本報告及其所包含的材料、內容。
所有本報告中使用的商標、服務標識及標記均為天風證券的商標、 服務標識及標記。
本報告是機密的,僅供我們的客戶使用,天風證券不因收件人收到本報告而視其為天風證券的客戶。
本報告中的信息均來源于我們認為可靠的已公開資料,但天風證 券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
本報告中的信息、意見等均僅供客戶參考,不構成所述證券買賣的出價或征價邀請或要約。
該等信息、意見并未考慮 到獲取本報告人員的具體投資目的、財務狀況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時候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個人推薦。
客戶應當對本報告中的信息和意見進行獨立評估,并應同時 考量各自的投資目的、財務狀況和特定需求,必要時就法律、商業、財務、稅收等方面咨詢專家的意見。
對依據或者使用本報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天風證券及/或其 關聯人員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本報告所載的意見、評估及預測僅為本報告出具日的觀點和判斷。
該等意見、評估及預測無需通知即可隨時更改。
過往的表現亦不應作為日后表現的預示和擔保。
在 不同時期,天風證券可能會發出與本報告所載意見、評估及預測不一致的研究報告。
天風證券的銷售人員、交易人員以及其他專業人士可能會依據不同假設和標準、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頭或書面發表與本報告意見及建議不一致的市場評論和/或交 易觀點。
天風證券沒有將此意見及建議向報告所有接收者進行更新的義務。
天風證券的資產管理部門、自營部門以及其他投資業務部門可能獨立做出與本報告中的意 見或建議不一致的投資決策。
特別聲明 在法律許可的情況下,天風證券可能會持有本報告中提及公司所發行的證券并進行交易,也可能為這些公司提供或爭取提供投資銀行、財務顧問和金融產品等各種金融 服務。
因此,投資者應當考慮到天風證券及/或其相關人員可能存在影響本報告觀點客觀性的潛在利益沖突,投資者請勿將本報告視為投資或其他決定的唯一參考依據。
THANKS 45